前幾天在中國時報運動版看到一篇有關王建民的報導,內容主要在敘述前一天王建民的表現不好,他的投手教練艾蘭德檢視投球的錄影帶之後,認為是他的投球姿勢走樣的關係,所以為了矯正建仔姿勢走樣的問題,特地進行一對一並做不持球的練投特訓。
訓練的過程沒有捕手,只有王建民獨自一人的揮汗甩臂,與艾蘭德在旁隨時糾正…..報導上說,希望這個去年曾多次幫助建仔找回水準的練習方式,能讓台灣之光在下一戰重振雄風。(圖1)
什麼是「不持球特訓」呢?
簡單說,就是空手模擬投球動作,這種練習的好處是,練習者可以將注意力完全放在投球過程的動作上,而不必再分心去在乎球投到那兒去。
在高張力的比賽中,投手為對付打者往往都會非常在意球進壘的角度與位置,萬一投手控球出了狀況,球不聽話跑到了不想要的位置,例如跑到了「紅中」就會被打者逮個正著,而擊出安打或轟出全壘打牆。
為什麼控球會出現問題呢?
即使再好的投手偶爾也會發生這種狀況,大部分專家都歸因於投球動作走樣的關係。造成走樣原因可能是「緊張或壓力造成身體僵硬」、「身體太用力」、「肌肉疲勞」、「受傷」或「情緒」等等而影響表現,畢竟人不是機器,動作跑掉是正常的。
當動作走樣經人提醒時,又處於高壓力的比賽中,一方面要將球投向捕手要的位置,一方面又要注意自己的投球動作是否正確是非常困難的….
原因是動作都在幾秒中瞬間完成,人的注意力在那麼短的時間分散太多,肌肉神經會產生「遲滯」現象導致動作不協調。
此情況也常常讓運動結果與自己所預期的結果產生矛盾現象。
怎麼說呢?用自己目前感覺「順的」、「比較好用力」的動作去投球,卻投不到想要的位置,但經人提醒,開始去注意自己的動作時,反而感覺「綁手綁腳」、「力道又使不出來」等等,有時結果反而更糟!
王建民自己也提到,在比賽中也一直提醒自己的問題,「想辦法要把手抬高,好跟上身體,」但當下並不管用。要在比賽中同時解決兩個問題,其實並不容易…..。
除非是經驗老道又技術高超的投手,能夠控制情緒且適時察覺自己的動作走樣並知道怎麼糾正回來,否則只能等到賽後再做調整。
調整的辦法就是在賽後空手模擬「練動作」訓練,在空手甩臂的同時,自己要專注於動作的修正,待動作在腦海的印象相當深刻且養成慣性後,再實際投球練習,等狀況逐漸好轉之後,才能期待在下次比賽中有好的表現。
只要屬於「運動」的範疇,其訓練原理是相通的,棒球投手要修正姿勢需要空手模擬「練動作」,高爾夫當然也應如此。
相信有打球的人都有類似經驗,例如經人指點自己握桿錯了,如果馬上修正回來,不見得就能立刻在擊球時見效,因為動作的「習慣性」與「協調性」是影響表現的兩大因素。
錯誤是即時有修正沒錯,卻對動作不熟悉,在打擊時動作就無法協調。而當拿著球桿要擊向地上的球時,一般人都會把注意力放在球飛的「遠不遠」、「直不直」上,而且都認為自己可以馬上修正即可擊出好球。
卻忽略了動作還需養成「習慣性」與「動作協調性」兩個階段,所以每當一修正動作後,結果總是挫折感十足,許多人會因此而放棄修正。
「還是自己的動作比較順啦…..沒辦法….動作都養成習慣了。」常聽到許多人都這麼說。(待續)
參考資料
李弘斌(2009)。救建仔 不持球特訓再登場。中國時報,巴爾的摩4月11日報導。
相關連結
救建仔 不持球特訓再登場
http://tw.sports.yahoo.com/article/aurl/d/a/090411/2/32uo.html
訓練的過程沒有捕手,只有王建民獨自一人的揮汗甩臂,與艾蘭德在旁隨時糾正…..報導上說,希望這個去年曾多次幫助建仔找回水準的練習方式,能讓台灣之光在下一戰重振雄風。(圖1)
什麼是「不持球特訓」呢?
簡單說,就是空手模擬投球動作,這種練習的好處是,練習者可以將注意力完全放在投球過程的動作上,而不必再分心去在乎球投到那兒去。
在高張力的比賽中,投手為對付打者往往都會非常在意球進壘的角度與位置,萬一投手控球出了狀況,球不聽話跑到了不想要的位置,例如跑到了「紅中」就會被打者逮個正著,而擊出安打或轟出全壘打牆。
為什麼控球會出現問題呢?
即使再好的投手偶爾也會發生這種狀況,大部分專家都歸因於投球動作走樣的關係。造成走樣原因可能是「緊張或壓力造成身體僵硬」、「身體太用力」、「肌肉疲勞」、「受傷」或「情緒」等等而影響表現,畢竟人不是機器,動作跑掉是正常的。
當動作走樣經人提醒時,又處於高壓力的比賽中,一方面要將球投向捕手要的位置,一方面又要注意自己的投球動作是否正確是非常困難的….
原因是動作都在幾秒中瞬間完成,人的注意力在那麼短的時間分散太多,肌肉神經會產生「遲滯」現象導致動作不協調。
此情況也常常讓運動結果與自己所預期的結果產生矛盾現象。
怎麼說呢?用自己目前感覺「順的」、「比較好用力」的動作去投球,卻投不到想要的位置,但經人提醒,開始去注意自己的動作時,反而感覺「綁手綁腳」、「力道又使不出來」等等,有時結果反而更糟!
王建民自己也提到,在比賽中也一直提醒自己的問題,「想辦法要把手抬高,好跟上身體,」但當下並不管用。要在比賽中同時解決兩個問題,其實並不容易…..。
除非是經驗老道又技術高超的投手,能夠控制情緒且適時察覺自己的動作走樣並知道怎麼糾正回來,否則只能等到賽後再做調整。
調整的辦法就是在賽後空手模擬「練動作」訓練,在空手甩臂的同時,自己要專注於動作的修正,待動作在腦海的印象相當深刻且養成慣性後,再實際投球練習,等狀況逐漸好轉之後,才能期待在下次比賽中有好的表現。
只要屬於「運動」的範疇,其訓練原理是相通的,棒球投手要修正姿勢需要空手模擬「練動作」,高爾夫當然也應如此。
相信有打球的人都有類似經驗,例如經人指點自己握桿錯了,如果馬上修正回來,不見得就能立刻在擊球時見效,因為動作的「習慣性」與「協調性」是影響表現的兩大因素。
錯誤是即時有修正沒錯,卻對動作不熟悉,在打擊時動作就無法協調。而當拿著球桿要擊向地上的球時,一般人都會把注意力放在球飛的「遠不遠」、「直不直」上,而且都認為自己可以馬上修正即可擊出好球。
卻忽略了動作還需養成「習慣性」與「動作協調性」兩個階段,所以每當一修正動作後,結果總是挫折感十足,許多人會因此而放棄修正。
「還是自己的動作比較順啦…..沒辦法….動作都養成習慣了。」常聽到許多人都這麼說。(待續)
參考資料
李弘斌(2009)。救建仔 不持球特訓再登場。中國時報,巴爾的摩4月11日報導。
相關連結
救建仔 不持球特訓再登場
http://tw.sports.yahoo.com/article/aurl/d/a/090411/2/32uo.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