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調整一點點與調整很巨大可否具體得告訴我?」學員問。

 「譬如說呢?」我問。

他說:「例如幾公分或者幾度等等…..

也曾教過一位學員,或許是他的工作關係,他習慣用「量化」來做任何事情,例如我要他在牆前練習「站姿」與「瞄球」動作,他就會本能的問我…..

「雙腳要跨出幾公分?腳尖要打開幾度?」

「拿七號桿時膝蓋要彎曲幾公分?上半身要前傾幾度?而拿一號木桿時則要幾公分?幾度?」

他快要190高,我們的身高體型不同,我無法將自己的感覺告訴他。

我知道很多人也會在練習場用這樣方式去學打球,他們認為「量化」比較具體。

但反而限制了自己,心理不斷地執著在那角度對不對或者移動幾公分等等,殊不知高爾夫要打好得靠身體協調性與節奏感,而且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擊球感覺」。

這種感覺會隨著自己擊球技術的改變而變化。

如同開車一樣,一位新手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速達到90,其「開車感覺」會令他感到的車速,已超出了心理負荷,不知不覺地緊張與焦慮起來。

同樣高速公路上一位老手的「開車感覺」,可能覺得時速100是慢的。

當這位老手坐在駕駛新手身邊,去告訴他「開車要放鬆」、「方向盤不要握得那麼緊」、「要隨時注意前後左右方來車」等等….

無論老手說什麼,及多麼急迫地把自己的經驗傳承給他,事實上那位新手是無法體會的,只看他全身緊繃戰戰兢兢的,能把車開穩就很不錯了!

原因是兩人開車技術的程度不同,程度高者所說的有關開車技術種種語言,程度低者當下其實很難意會。

或許幾個月後新手變老手時自然就會了….

如同揮桿擊球一樣,時常在練習場看到老手會熱心地去教導新手….

「我跟你講,你上桿時轉身不夠,手都舉高起來了……應該要這樣打

「還有你打球時身體都側移,重心也逆轉…….要這樣,重心移到右腳的內側

「來!我告訴你,等一下你就往你的一點鐘方向把桿頭送出去…..左手要伸直喔

只見那位新手頻點頭:「喔….」,事實上有可能他一句都聽不懂!

這樣比喻用意是說,高爾夫是一項非常依賴「感覺」的運動,而「感覺」也會隨著每個人的「投入程度」與「技術程度」而變化。

由於它是一種持續「演進」與「退化」的過程,因此建議學習者在面對別人給予種種的「擊球感覺」時,把它當作參考即可而不要執著地去模仿它。

畢竟那是別人的感覺,不能完全套用到你身上來。

我們可以透過「練動作」方式來培養正確的而且還是屬於自己的「擊球感覺」。

要培養正確的「擊球感覺」之前,得先培養出正確的「動作感覺」,而感覺是無法「量化」的,那些幾公分或者幾度的問題不用別人來告訴你,得靠「感覺」來告訴自己。

所以經過 一兩 個星期的時間,當那位習慣「量化」的學員練好「握桿」、「站姿」與「瞄球」動作後….

我拿了一支七號桿要他做出基本動作,然後問他:「這是不是你最舒服的站姿?」

他說:「嗯,還不錯。

接著我又拿了一支木桿:「試試拿這支站看看」,他拿起木桿隨即在站姿上做了若干調整…..

我問他:「木桿與鐵桿的站姿感覺有沒有不一樣?」

他說:「嗯,有!

「差別在那裡?」我隨即問。

他皺皺眉頭:「感覺說不上來……好像木桿就必須站高點,背部較挺起來似的…..

我又問他:「那麼你能告訴我這時膝蓋是彎幾公分、背部前傾幾度嗎?」

他搖頭說:「喔….不曉得耶

「這就對了!」我笑著說。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建造揮桿 的頭像
    建造揮桿

    高爾夫教學的部落格

    建造揮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