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學員會問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每次打球時,一次就把基本動作做好?」
我雙手一攤:「多練習「六步驟」!」
真的沒有任何捷徑,也只有多「練動作」這條路了。
「練動作」會讓你產生一種「動作感覺」,當面對長短不同的桿子,或將來上球場面對不同地形擊球時,你的身體會根據這個感覺而自動調整。
上篇我們提到,高爾夫是一項非常依賴「感覺」的運動,「感覺」也會隨著每個人的「涉入程度」、「技術程度」與「投入的時間」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在「感覺好」與「感覺不好」之間遊走。(圖1)
例如,我們所教的「握桿、站姿、瞄球」六步驟練習就是「標準模型」的一種,這屬於『揮桿原理』中的『揮桿前準備動作』部分,而另外『揮桿動作』部分也有「標準模型」,目前已介紹「起桿」與「設定」,其他我們陸續會再介紹。
新手以「標準模型」學習並進步到一定程度後,自然會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與揮桿感覺做出細微的調整,而且還會「舉一反三」,去應付球場裡各式各樣不同的狀況。
這種調整其實是非常「個人化」的,只適合他自己並不代表也適合其他人,不管每個人的學球經驗與啟蒙過程是如何,到了老手總有一些心得與體悟,並擁有屬於自己的「擊球感覺」。
但我認為這些種種的感覺並不適合初學者入門,還是以學基本的、單純的最好!在身體上有了一個養成習慣的「標準模型」無論是對挑選球桿還是球技想更上一層樓都有幫助。
市面上所賣的整套球桿也有「美規」(適合西方人打的)與「日規」(適合東方人打的)之分。
曾經有一位身材嬌小的女學員,以為上課前就需買一套球桿,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自己去買了一套「美規」的女用桿,卻不知那套「美規」的女用桿,其桿子長短與重量快要與「日規」的男用桿相同,結果她雖是拿女用球桿,卻感覺像男生用的那般又長又重,一點兒都不適合!
七號桿可視為一個「參考點」,如果這套球桿裡的七號桿讓你在「站姿」與「瞄球」時就感覺不好,那麼可想而知同套桿子中,七號以上越來越長如六、五、四、三號等鐵桿與七號以下越來越短如八、九、P、S桿等更會令你不自在。(圖2、3)
像這種高度「不確定性」且挑戰性非常高的運動,對於新手的教學原則,我主張「化繁為簡」,以一個「標準模型」為參考點,並透過「練動作」將這個模型練到自己身體裡。
在我看來,她的站姿動作好像在拿一支五號鐵桿,那麼可想而知,當她拿五號鐵桿時,就會感覺像拿一支三號鐵桿一樣!
可見選擇到一套不適合自己的桿子其影響就在這裡。
幸好她有練基本功還知道怎麼去調整喔,換作一般人,可能連站姿瞄球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因應,更別說還要看他的揮桿動作了!
「糟糕!桿子都已經買了,怎麼辦呢?」
像那位身材嬌小卻又拿著像男用桿的女學員面對同樣問題,唯一的辦法除了多訓練基本功讓她的『揮桿前準備動作』與『揮桿動作』更加紮實外,我還會為她設計一套『輔助運動』如中高強度的「伸展操」或者「皮拉提斯」動作來增強她的肌肉力量與柔軟度。
只能儘量讓她的「身體條件」能夠揮得動那套超出她能力範圍的桿子外別無他法….
畢竟,一整套高爾夫球桿起碼都要萬元以上(她那套就要5萬多元呦),不是能說換就換,只能先遷就現有的桿子,並加強練習「基本動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講的是有道理,但前題得要使用的人有「真功夫」才行!
意思是說,要將「球」又直又遠的擊向目標,「球桿」只是一種工具,「人」才是重點!
如果一個人的『揮桿前準備動作』與『揮桿動作』誤差太多,即使擁有非常適合自己的桿子也沒辦法產生多大用處。
或許某種原因讓你目前沒有適合的桿子其實也沒關係,練好紮實的基本功夫才是重要的,將來有機會找到好桿子時,你就能馬上適應上手。
例如那位女學員拿起她的七號桿做出「站姿」動作,在她的「標準模型」之下,七號桿對她來說太長導致桿頭的後踵翹起,那麼勢必她必須調整「脊椎角度」才能讓桿頭底座平放在地面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