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動作建造期」、「動作適應期」與「動作穩固期」,三段時期,這項學習過程如果用對了方法,可以培養出正確漂亮的揮桿動作,但也有可能出現反效果,也就是說一位初學者如果用錯誤的學習方法,使用錯誤的動作經歷這三段時期,他也會學到一種揮桿方式,只是這個揮桿方式所擊出球的誤差率很高或者也可以打出好球但穩定性不高。
當他發現自己的揮桿方式不對而想修正動作的話,學習新的動作勢必還是要經歷那三個時期,由於第一時期「動作建造期」每個人在學習新動作都會有如以下「動作表現不協調」、「在練習場打球練習自然會緊張」,「很費勁」,「缺乏對身體的控制力」,「擊球時常常伴隨著許多多餘的動作」等等特徵,但他還是依然埋頭苦練,最後所得的結果與自己的努力不成正比時,就會有挫折感,很多想改動作的人都在第一階段就放棄而又重新打回以前的舊動作。
尼克佛度說過:「許多球員不但常常有著錯誤的揮桿觀念,例如相信揮桿是直線上桿及直線送桿,並有大且鬆散的身體動作,其擊球本質也傾向助長錯誤的動作。他的球技啟蒙課程或者是第一次拿球桿打球,常常決定他未來的揮桿整體概念和揮桿動作的發展。」
舉個例子說,一位新手都會誤以為高爾夫揮桿就是直直將球桿舉起,然後直直向著地上的球砍下去,導致一種非圓形軌道的擊球方式,那是他的直覺,也是一般人在面對地上那顆球時想要把它擊向天空的錯覺。
所以就會高高將球桿舉起,然後再直接向下打下去,這種動作是他自認為能將球打出的唯一方式,當然隨性的握桿方式與站姿動作也會令他感到自然,但他卻不知道那是錯的,而他面對的又是在練習場裡的一籃子球,隨後便使用這種擊球方式企圖一直去體會如何把球打遠,即使他之前有看了一些教學書藉或DVD,或者朋友的一些指導,但那些都只是粗略的學習,沒有經過一個系統式的自我訓練。
他在腦海所建立的揮桿知識是片段的並不完整,當然他也沒有經過握桿、站姿、瞄球六步驟的訓練,那起桿擺動訓練身體的平衡協調更不用說了………
由於他自認為自己的運動神經與領悟力還不錯,但不幸地,他卻使用這種誤差極大的揮桿方式把球打出去!看到球能飛出去且越飛越遠更鼓勵了他對此揮桿法的信任,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將球打遠。
對於新手而言,因為涉入未深,也未實際上真實球場擊球,他不暸解揮桿除了距離還必須具備準確性的觀念,卻一味地想打遠,不錯,球是越來越遠了,他那套自己揣摩的揮桿方式也已經慢慢定形,而當他進步到某一個程度,或者開始上球場打球了,有了桿數成績進步的心理需求,就會開始懷疑:
「為什麼所打的都是右曲球?」
「為什麼我的球都不聽使喚四處亂飛?」
或許他會去找教練,或許他會回過頭來開始檢視自己的握桿動作,但一切皆晚矣….他那種擊球方式已經定型,在他的腦海裡與本體感受器已經深深地烙下記憶痕跡,透過一般人常說的:「他那個動作已經習慣了!」
如果他想進步的動機很強,並有超強的毅力,或許他願意再重頭修正自己的基本動作與揮桿動作,甚至願意廢掉自己原本的功夫再將自己當成初學者重新學習(如果他真的不在意之後所打的十八洞成績的話…….),但也必須得經歷一段不算短的難熬日子,這段日子的長短得要看他的球齡多少,一個使用錯誤動作球齡只有一年的人的修改難度絕對比一個球齡3年的人容易。
以上所說的是一般人自我學習的典型例子,請想想看,儘管他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花大量的時間與精神去練球,但是學習過程沒有照著正確的途徑,除非他認為自己這樣子就可以了,不想再進步了,否則一切都是白費功夫。而說不想進步是騙人的,因為「想進步」是人類一定有的心理需求。以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說自己球技已經可以了不想再進步的球友,有大多數是因為自己的球技到了瓶頸,嘗盡各種可以進步的方法卻始終無法突破,而無計可施自我解嘲的人。
如果自己的情形跟以上所描述的很類似請不要灰心!
【建造揮桿】的課程設計就是在針對您!
既然能點出您的心聲就是知道問題所在,當然也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您是像白紙一樣的初學者,只要照著我們的步驟與課程一步一步走,就能省下很多冤枉路與寶貴的時間,而如果您已經打了一陣子球了,感覺球技有瓶頸再怎麼努力始終都無法跨過,這裡提供給您另一項新的學習方式,在現實中筆者已經用此方法幫無數人成功地改造他們的揮桿動作與突破瓶頸,相信您也做的到。
參考書目
北京體育科學學會(1994)。教練訓練指南。文史哲出版社,台北。
Nick, F., & Vivien, S.(1989). Golf the winning formula, Frome, London: Butler & Tanner Publishing, Inc.
- Oct 29 Mon 2007 13:42
二、揮桿原理---建造揮桿模型(11)--設定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