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把那記推桿推進了,心裡就不會懊惱,在下一洞開球時,注意力就能專注於揮桿上,OB機率自然降低,而且看起來揮桿更有信心。
以他而言,『推桿』是揮桿失誤的根源!
相信只要他的推桿技術變好了,「三推桿」減少,「OB」也會跟著減少,「差點」慢慢就會降下來。
如果『推桿』沒改進,依然一直「三推桿」,即使揮桿再好,上了果嶺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被「宰」的份!
所以我建議他,十八洞打下來的成績不好不一定都要把責任推到自己的「揮桿動作」上,尤其像他們這種『差點』已經到十五的人(成績平均在85~90桿之間),要突破85桿的關鍵往往是幾記果嶺的推桿或短切球上(一切一推)。
也勸他說,如果真的要改自己的「揮桿動作」,之前至少先把『推桿』練好再說吧!
不過…..他似乎沒有把我的建議聽進去……
記得他的災難起於他企圖想要做「正確的揮桿動作」開始……
這也不能怪他,由於經常有「熱心人士」圍繞身邊給予意見,也因「耳根子太軟」什麼意見都照單全收或者太在乎別人對自己揮桿的評語,只見他從早練到晚,並隨時地看著攝影機在修改動作…….。
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找我,要我看看他現在的動作如何,當他一站上去要打時,我心就想:「完了….」
他的瞄準方式依然沒改,整個身體還是瞄向目標的右側,但這次他卻想用「in-side out」的揮桿方式把球打出去,接著我就看他用很多的手腕力量去把桿面翻轉回來……..
雖然之前他的『揮桿前準備動作』有誤差,但他會憑靠『直覺』促使『揮桿動作』用「out-side -in」的方式修正回來,儘管兩者都有誤差,但他總能運用自己的節奏與手眼協調能力巧妙地把球修正回來,況且以他的球齡來算,那套修正的功夫起碼也有六、七年的功力。
但這回他可糟了,竟然自我廢掉功力,重新學習新的打法,他現在跟初學者沒什麼兩樣!
但這套新打法如果是正確的還好,不幸地它比之前的打法更複雜,原因是他只改半套,只修改『揮桿動作』卻忽略了『揮桿前準備動作』,也就是他的瞄準方式還是偏向目標右側,要是擊球正確,這顆球照理應向目標右側飛去,但這時他會誤以為球又偏向右邊,「直覺」上就迫使手腕去翻轉桿面回來。
反正呢,打法偏離正軌越來越遠,如果是這樣的修正法,倒不如什麼都不做,好好去練『推桿』就是了……….。
「怎麼樣…..不錯吧?」他滿臉期待地問。
我只能苦苦陪笑…..他是我的好朋友,實在不忍當面潑他冷水…….
不幸被我料中,過了不久從其他的球友口中聽到他的成績暴增到九十幾桿,而且場場被「宰」,前不久看到他又換了一套桿子…..
沒辦法,他那套練球觀念早在初學時就深值腦中而形成一種習慣,這個觀念不改,即使他是我的好友,想幫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個例子或許你我身邊都不時出現過,又回到我要說的重點,不暸解基本原理就無法探知問題的根源,也就容易「受人擺佈」,更難『對症下藥』!
了解基本原理就知道解決問題的「先後順序」與它的「輕重緩急」。
我在【竿頭落點會吃土球偏高的問題(1)】一文中提到過,面對初學者時,他們觀念就像一張未受污染的白紙,理應按步就班,好好地從基礎學習。但是當我面對球齡在三年以上的學員時,就要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這位學員的擊球很糟,成績都還停留在100桿以上,事實上他是可以重新開始的,但如果這位球員已經有九十幾甚至八十幾的實力時,就要審慎評估他桿數無法降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場球局十八洞下來成績要好,不光光只有『揮桿動作』正確與否那麼單純,它包含『推桿』、『短桿技巧』、『球場策略管理』、『情緒管理』、『生理狀態』等等,除此之外,還有無法解釋的『高低潮』現象,不知為什麼,最近打球就是怎麼打怎麼順,又或者最近推桿怎麼推就是不進洞……….相信大家都會有過的經驗,所以不能動不動就去修改『揮桿動作』!
就本篇所舉的例子來說,他的問題在『推桿』,也許此問題解決了,他就能打到八十五桿以下,何必大費周章去改動作呢?
當初在撰寫【建造揮桿】的文章時,心想:「應該只有初學者才想要看吧…」沒想到近來發現許多八、九十桿的好手也來參觀這個網站,除了表達歡迎之意外,(69~70)這兩篇的文章是在寫給這些球友看的。
別人給你意見,但他們卻不用負責,因為打球的人是你,最後負擔成敗責任還是自己,所以在修改動作前要三思!
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把它搞清楚,然後自我訓練自我修正,相信直覺,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