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揮桿機器」這個例子來比較,請想想看,如果你想「擊球距離與方向性穩定」,先去除掉『環境』與『器材』因素,就『人為』的因素來看,是絕對脫離不了這三種狀況。
第一種狀況---每次擊球的力道必須是一致的。
我們可說那是一種「內在條件」,指身體的內在力量,就是必須學會讓身體以穩定的速度去擊球。
第二種狀況---球桿每次都要以相同的軌道去擊球。
則是一種「外在條件」指外在的揮桿軌道,手中所揮的球桿必須要在正確且固定的軌道上運行。
第三種狀況---握桿、站姿、瞄球與目標之間處於「平行與垂直」的狀態。(圖1)
可以這樣說,如果是一位初學者,想學好高爾夫要先確立好這三個大方向來學習,才不會走到冤枉路,浪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
而想要突破瓶頸的老手們也要把自己的揮桿切成這三部分來檢視,如此才能看清清真相,釐清楚自己瓶頸的來源。
【建造揮桿】就是要引導你如何去自我學習,學會如何去看自己的問題,而不用再依賴別人!
難道,非得要用別人的眼睛去看自己的揮桿並獲得他的認同,你的揮桿才能繼續走下去?
要是他看的觀點是錯的怎麼辦?又或者那是他自己的打法其實不適合你怎麼辦?
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與直覺啊……球打壞了是什麼原因其實只有自己最清楚,只是你不曉得怎麼去做而已!
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就容易「受人擺佈」,更難『對症下藥』,在【第二章 矯正誤差】一文提到,球飛行時產生誤差是因為球桿擊中球產生的偏差,即是人揮桿時所產生的誤差,而由人揮桿所產生的誤差有有分為一二三型。
一般高差點的球員(初學者、九十桿以上者)擊球出現偏差時,幾乎都是第三型誤差,也就是所謂那三種狀況的綜合體,不能單單僅看一個層面。它們之間有「因果」關係,解決問題也有其「先後順序」與它的「輕重緩急」。
例如我遇過一位差點大約15的球友,事實上他瞄準方式都是用他的肩膀去瞄目標,導致從他後面看整個人都瞄向目標的右側,但是在他自己的感覺裡他以為是瞄向目標…….
明明整個身體瞄了右邊,他自己卻以為是瞄向中間,潛意識裡揮桿軌道就不知不覺地從外側揮進來(俗稱out-side-in),這種情形如果擊球與收桿作點補償動作的話,其實也可以把球修正回來,因為我培訓時期在淡水球場就跟過很多(out-side-in)打法的老PRO,他們一樣能控球自如。
他想再降低「差點」,所以請我檢視他的揮桿動作,看有沒有任何要修改的地方,我告訴他:「你的揮桿好極了……」
這可不是昧著良心說哦…….
你會問:「明明他有「out-side-in」為什麼不告訴他呢?」
我一直強調說每個人對一個基本原理都各有不同的體會而產生不同的打法,如果他的方法有效,那就是屬於他自己的揮桿方式,我們不能說他的方法是錯的。
經過評估,雖然他是有點「out-side-in」打法,但距離沒短少,球有時也控制的蠻好的,代表他的補償動作做得不錯,而重點是,會讓他「差點」沒有降下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的「推桿」不好,十八洞下來,「三推」至少五次,每次剩下一步左右的推桿距離時,他身體總是不由自主地僵硬起來……
一旦那記推桿沒進,整個人頓時進入「懊惱」情緒中,站上下一洞的梯台,拿起一號木桿準備開球,但他整個情緒還停留在剛才的「懊惱」中,結果可想而知,「咻!」球就飛出了界外(OB)。
奇怪的是,回到練習場後他似乎忘了他那五記短推桿的Miss,卻念念不忘他所打的OB界外球……..他開始懷疑他的揮桿動作是否出了問題?
他向我求教,我急忙想給他信心:「你的揮桿好極了!其實是你的推桿出了問題啦….」
我認為他會打OB的根源在於「推桿」,你一定會覺得奇怪:「推桿跟一號木桿打OB怎麼會有關連呢?」
原因在『心理』因素!
(待續)
相關文章連結
【第二章 矯正誤差】
http://www.wretch.cc/blog/wino9996/630938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