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桿、機身與目標之間處於「平行與垂直」的狀態,就會產生高度的相關。
而什麼叫「不相關」呢?看圖就知道!(圖1、2)
既然如此,如果技師能夠控制「揮桿機器」的『擊球的力道』與『揮桿軌道』這兩項變數的話,那麼「球桿+機身」與「目標」之間會藉由「平行與垂直」的狀態與「擊球距離與穩定性」產生關連!
也就是說,「球桿+機身」其運作要達到「把球擊向一處特定目標的範圍內並且它的擊球距離與方向是穩定的」的理想話,『擊球的力道』與『揮桿軌道』是要控制的,而「平行與垂直的狀態」就是「球桿+機身」與「目標」之間的媒介。(圖3)
再說清楚點!
我們把「揮桿機器」的運作分為「揮桿前」與「揮桿後」,如果希望機器在「揮桿後」達到「把球擊向一處特定目標的範圍內並且它的擊球距離與方向是穩定的」之目的,在「揮桿前」得先把「球桿+機身」與「目標」之間的關係連接起來。
關係連接起來之後,在實際運作(揮桿時)控制住『擊球的力道』與『揮桿軌道』這兩個變數,才有辦法在「揮桿後」達到「擊球距離與方向性」穩定的目的。
嗯……沒關係,反過來說可能會比較清楚!
倒過來說,揮桿前如果沒有透過媒介「平行與垂直」將「球桿+機身」與「目標」之間建立關係,那麼結果就很難與「擊球距離與方向性穩定」連起來。(圖4)
要是「揮桿後」其「擊球距離與方向性」不穩定,如果媒介「平行與垂直」的狀態沒有問題,如此我們才能推斷,其「擊球距離與方向性」不穩定的原因,是『擊球的力道』?還是『揮桿軌道』出了問題?(圖5)
不怕囉唆,我還要再講更清楚點!
如果『擊球的力道』與『揮桿軌道』是穩定的,而只是「平行與垂直」的狀態出了一點問題,只要稍微修正調整一下就行了,沒有必要去改變這兩個變數。
但如果「平行與垂直」的問題沒有去管它,想改善「擊球距離與方向性」不穩定的情況,就需被迫修正『擊球的力道』與『揮桿軌道』這兩個變數。(圖6)
如果用這樣的方式去改善,情況就變的複雜了!
現在很多練習場有提供『暢打』的服務,例如兩小時二百元隨便你打,你能打越多越賺到,我看到很多人就這樣埋頭拼命地打,球是賺到了,但可能對球技的幫助可虧大了,就這麼一個基本的『握桿』來說,他們很多人都不正確,但是就這麼越打….越習慣……越打…..就越脫離不了「一直修改揮桿動作」的循環……
有些觀念用說的很難一次說清楚,必須用文字去解釋,對於它們之間的前因後果與邏輯關係,我已經盡我所能地一再解釋了!接下來就要靠讀者去思考,去領悟,如果一次看不懂請再看幾次,相信一定能開竅的!
開竅了,如果是一位初學者,在入門一開始觀念就導正,這對他將來的學習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是對一位面臨瓶頸而束手無策的老手,或許會讓他下定決心好好地腳踏實地去回歸「基本面」(如練拍手握桿),而不再去追求那些華麗的揮桿祕訣與速成方法甚至昂貴的球桿上。
用「揮桿機器」類比是為了幫助你思考,試想,一個人想要達到「擊球距離與方向性穩定」的目的,也絕對脫離不了這三種狀況……(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