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 嗨!alex
你和阿壽的共同點是都有在慢慢修正與練習正確的『揮桿前準備動作』,但是實際在練習場卻無法從擊球結果反映出成果出來,而且都有「桿頭會先著地(桿頭落點會吃土)」的問題,我可以感受到你在字行間的焦慮,所以在這裡一併回覆。
alex 於 November 5, 2008 01:57 PM 回應
我有依你提示 一步一步慢慢練習,但有一疑問 我上練習場練習時,準備揮擊時 只感覺手臂力量出力,腰好像沒有帶動到,我試著轉腰,桿子又不穩定 有時候頭會先著地不知要如何修正? 讓我很苦惱..
在【二、揮桿原理---建造揮桿模型(72)--設定】一文中我們提到,擊球想要有距離,而且又能有效控制其方向的功夫,是所有打高爾夫的人之所以要練球所追求的共同目標,有人拼命想打遠,卻無法控制球的方向,那他的功夫只能算半套!
「那我每個球都輕輕打好了…」相信也沒有人能完全克制住心裡面那股想擊遠的欲望!
這套功夫要學的完整,除了『揮桿前準備動作』的握桿、站姿、瞄球,及『揮桿動作』所形成的揮桿軌道要穩定,加上動作所需肌肉的肌力、柔軟度與爆發力也是重要因素。
在【二、揮桿原理---建造揮桿模型(71)--設定】一文中也點出一個觀念,『揮桿前準備動作』的『平行與垂直(方正)』狀態是屬於一種客觀的力學條件,如此才能讓我們有條件(或者有機會)做出符合力學原理的『揮桿動作』去達到『擊球穩定又有距離』的目標。
意思是說,把揮桿分成兩個階段,當我們還沒「起桿」要做「揮桿動作」擊球前,我們稱它為『揮桿前準備動作』,OK!當我們一起動桿子,實際將球擊出這段過程,我們就稱它為『揮桿動作』。
如果還沒做『揮桿動作』之前,『揮桿前準備動作』就產生許多誤差,這對於之後你要去運用「力學原理」去執行『揮桿動作』就處於一種不利的條件,這項不利的條件可能引導你做出不符合邏輯的身體動作導致擊球不穩定甚至受傷。
所以目前你們所練習的目的是讓自己盡量處於有利的條件之下,讓你們在之後對『揮桿動作』的練習有機會(或者盡量接近)達到「擊球穩定又有距離」的目標。
為什麼我要說「有機會」呢?而不說一定會呢?
不能說有了這個條件事情就那麼絕對,以初學者來說,把『揮桿前準備動作』練得正確且習慣是具備了對未來學習『揮桿動作』一個很好的條件,他會學的比較快且有效率。
但對一位老手而言可能就複雜與困難些!
以『揮桿前準備動作』而言,動作上也許他就有了一些誤差,而且那些誤差的動作已養成一些習慣了,而要重新檢視與練習以培養新的動作習慣本來就是一件困難的事。
有了新的『揮桿前準備動作』,必定會打亂原本的『揮桿動作』,甚至重新洗牌,這當中身體各部位如何調整與適應新的動作更是一件痛苦的事!
這段對新動作的摸索期與適應期可能導致球打得更不穩定,這段時期要熬過也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修改動作的過程如果毫無系統或者不正確會讓這段日子拉長,甚至挫折感更重,很多人都因此而放棄了,不過一旦學習方式與方法正確,會大大減短這段時期。任何人即使是職業選手在修正動作時都會碰到這些狀況,即使是循著有系統的訓練方法也會遇到,但是有系統的「練動作」卻可以盡量減短這段低潮期。
「那這段時間有多久呢」你也許會問。
那要看一個人「外在條件」上如學習方式、訓練方法與環境條件等等,及「內在條件」上之一個人的學習動機、耐心與所投入的心力等等有關。
找教練指導當然是最快最好的方式,雖然自己也是教練身分,但是站在你們的立場想一想,教練也不可能跟你一輩子啊!而且要由教練陪你度過這段難熬的時期可要一筆不算少的費用喔!
所以老實說:「還是靠自己比較好啦!」
我知道看到這裡你的表情似乎浮上了一點兒難色……… 「如何靠自己啊?」
不要怕啦,【建造揮桿】就是在教你怎麼靠自己!(待續)
相關文章連結
【二、揮桿原理---建造揮桿模型(71)--設定】
http://www.wretch.cc/blog/wino9996/9795523
【二、揮桿原理---建造揮桿模型(72)--設定】
http://www.wretch.cc/blog/wino9996/979989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