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有一種狀況,現左手掌的板子向左轉一點(左打者相反),就會變成如下圖的狀況,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兩塊板子也就是雙手是處於不平行的狀態。(圖1)
好,一樣保持這個狀況不要動,一、握起來,二、手打開,一、握起來,二、手打開……..(圖2)
你會看到左手背略為向著地上,而且只看到一個或完全看不到指關節。
這一種兩手不平行的狀況,俗稱『弱式握桿』!(圖3)
相較於『強勢』與『弱勢』兩手不平行的狀況,兩手平行就是所謂的『中性握桿』,而較常見的是『強勢』與『中性』握桿。
有一個指標可以當作參考,當握起來時視線上只看到兩個指關節,它比較接近『中性握桿』,如果看到超過兩個指關節以上,就有『強勢握桿』的傾向,如果只看到一個或完全看不到指關節,則握桿就是傾向『弱勢』。(圖4)
那何謂強勢?弱勢呢?
有人說『弱勢握桿』比較不自然,剛剛你在做(一、握起來,二、手打開)動作時,是不是有感到怪怪的不自然呢?空手做時都感覺怪怪的,當然實際握桿那種感覺會更強烈。
有人說『強勢握桿』會打的比較遠,可以增加擊球距離,而相對『弱勢握桿』就會讓你短少距離……,或許吧…….但也還是要看個人的打法而定,而且「打遠」並不能代表就有好成績。
現在就來看一個實際例子,我們來比較當今世界排名第一Tiger Woods與排名第十七Adam Scott的『揮桿前準備動作』,單純從圖看來,站姿與瞄球動作上的感覺或許有點不同,我認為那是他們身材條件不同的原因,但他們所遵循的原則卻是一致的。
從側面來看,沒錯!他們的身體線、腳平行線與目標線似乎都保持平行狀態。(圖5)
從正面來看,先看Tiger Woods的球桿與目標線之間似乎也保持了垂直狀態,我相信Adam Scott也是一樣。(圖6)
「但為什麼他的球看起來好像放的比較中間?而球桿有點斜呢?」
老實說不知道,因為沒有在現場看到與實際比較我不能隨意去猜測。
也有可能是攝影機角度的不同,你看他們兩人的背景都不一樣,代表他們不是在相似的情境與一致性的儀器與操作程序去測量的,這不是一種嚴謹的比較方式,只能參考參考而已。
但就肉眼來看,他們的「握桿」明顯有大的不同,從側面與正面,看他們右手握桿的感覺很相似,但左手的握桿方式上Adam Scott與Tiger Woods比起來就相對『強勢』許多!(圖7)
由這個例子看來,雖然Adam Scott握桿較為『強勢』,在擊球距離上也不見得會比Tiger遠多少,而成績上,當然在排名上就可看出來了。
這樣的比較並不是在突顯『強勢握桿』比『中性握桿』不好,只是以個案來說明,凡事都沒有那麼絕對,完全要看個人的打法適不適合、動機與喜好而定。
這樣說好了,如果某人原本使用『中性握桿』,而自從改變成『強勢握桿』後,球不但打遠了,且上球道率與上果嶺率也增加,那麼『強勢握桿』對他來說就是對的。
再反過來說,某人原本使用『強勢握桿』,而自從改成『中性握桿』後,雖然擊球距離沒有以前那麼遠,但上球道率與上果嶺率明顯卻增加了,或許這樣的改變讓他成績破了九十桿!
但前提是這兩種人在其他因素上是有一定的程度喔!
想要球又直又遠,則需要很多因素的配合,除了握桿、站姿、瞄球要配合,揮桿軌道要穩定,且動作串聯要協調有節奏等之外,身體所運作的肌肉條件如肌力、柔軟度與爆發力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握桿只能算種種因素中的某一項,它不能含蓋所有部分,也就是說『握桿』不能代表一切,很多人以為做出『強勢握桿』就一定能打遠打直,而忽略了其他條件的配合。
很多球友總是想把球再打的更遠一點,但得要打在球道上才有意義啊,相信也有不少人使用『強勢握桿』打不遠的,也有人真的打很遠,不過球經常左右亂飛,一場十八洞下來的OB(球出界)次數始終讓他無法破百。
也有人上了球場就只想打遠,無論打幾個OB都沒關係,成績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只要開球比別人遠個十幾二十碼就很爽,如果『強勢握桿』可以達到他的目的那就OK啊!
如果你是一個原本就使用『強勢握桿』的人,也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日子去修正打法,成績也始終都起起伏伏,你想打好高爾夫的動機很強,但是名牌球桿也買了,教練費也花了不少,等於是用盡辦法始終都無法讓自己的球技突破…….。
如果真的想好好地自我改造一番,按步就班來練空手與拿桿子的『拍手握桿』動作,就是你踏出第一步!
相關文章連結---
世界名將揮桿影片--Tiger woods VS Adam scott
http://www.wretch.cc/blog/wino9996/980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