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舉的例子用意在說明,「好的運動技巧」與「錯誤的運動技巧」在技巧建立與動作培養初期對擊球好壞的差異很小,使人無法分辨到底那一種學習法的效果較好?
而差異往往要一段日子後才顯現出來,或許三個月、半年或一年後,但時間過的越久,則想回頭重新開始的難度就越高。
過去我也幫過不少球齡超過5~10年以上的球友成功地從「錯誤的技巧」轉換成「好的技巧」,從十八洞成績百桿以上或九十幾進步到而成為八字頭或單差點高手,用「運動學習公式」透過按步就班地「練動作」就絕對可能實現!
但前題是想要轉換的人其「成就動機」要強,且絕對相信沒有「速成」這回事!
因為無論是那一種技巧在初學時期都還不習慣不熟悉,都還未形成動作的「自動化控制」,譬如說今天有一名曾自己揣摩一段時間打球的學習者,先不要教,看他怎麼打…..,他會以自己的直覺,做出自己的握桿、站姿與瞄球,與上桿下桿等的揮桿方式,接著他會揮空或者打出滾地球、斜飛球等等的壞球,難道…….
馬上就教他正確的握桿、站姿與瞄球與揮桿動作就打的好了嗎?
我的意思是,即使教他正確的動作也會因不熟悉與不習慣而打不好球!
「錯誤的揮桿技巧」要轉換成「正確的揮桿技巧」不是說轉換就能轉換的…..當中是需要一段「動作的學習過程」才行!
話又說回來,以一個初學者來說,什麼樣的「動作學習過程」就會決定他將來所形成的技巧是好的還是壞的,甚至還可能決定了他未來的高爾夫生涯….
「動作學習過程」目的是想讓所形成「自動化控制」的揮桿動作,儘量能降低其所擊出的球在空中飛行的誤差,也就是「好的揮桿技巧」。
想降低誤差,身體動作控制當然就離不開「正確性」、「協調性」、「準確性」與「速度感」等要求……
而要達到以上要求則與人體「動作收縮的肌肉群」對正確揮桿技巧所需這些連貫動作的「肌耐力負荷程度」及「肌肉與中樞神經系統」對快速動作的「適應力」、「習慣性」與「完成度」,接著還有與「心理的自信心」有很大的關係!
「那這段過程要多久呢?」你也許會問。
這就跟「動作學習過程」中的「練習時間的長短」、「練習的密度」、「練習內容」、「回饋」與「干擾因素」等等因素有關……
「動作學習」主要在探討如何藉由練習與經驗而增進運動控制的問題,如果屬於自己「自動化控制」的揮桿動作(也就是自己習慣的揮桿動作)所擊出的球誤差率很高,千萬不要硬去修改自己的揮桿動作,應從「動作學習」著手。
也就是說必須從「練習時間的長短」、「練習的密度」、「練習內容」、「回饋」與「干擾因素」等因素中找出原因並予以修正才是上策!
而其中的「練習內容」指的是動作學習的步驟與方法,如果你的「練習時間的長短」、「練習的密度」很高,但成績卻起伏不定不見效果,可能就是「練習內容」中的步驟與方法出了問題,導致「回饋」不良又或者「干擾因素」太多….練多又打不好就會對自己沒信心,如果又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更讓自己的學習更沒有系統。
反正呢…那是一種讓你浪費時間、精力與金錢的惡性循環….
我們製作這套漫畫的目的主要是要表達『練習方法』的重要性,希望能讓學習者能明暸高爾夫是個非常注重方法的運動,方法對了,才能確保你將來的努力不會白費,而不是一味地埋頭苦練!
如果是一位過來人就能夠深層地體會我在這個故事中迫切想表達的是什麼…….
當然與我面對面對談就能看到我一面訴說著的表情……那種神情或許在你過去的印象中好像看過…….
<自己父母告誡著:「不要亂花錢哦!」>
<老師勸導你:「要用功讀書喔!」…….>
又或者…
<長輩用認真的眼神輕聲地告訴你:「光陰似箭啊!」………>
你會看到我的表情與他們在跟你訴說著本身的經驗而希望不要步他們後塵的神情中似曾相識!
過來人因曾有類似的親身體驗所以對這個故事可能有70%以上的感受度,但以一位初學者而言,或許他知道這個道理,但可能在心裡的回響只有10%而已,原因是他還未親身體驗過那種………
「練了好幾年始終無法突破桿數」的無奈….
與輕忽了它…
「錯誤動作要是養成了習慣就很難改過來」…..那種多少過來人地感嘆啊!
哎呀….說了這麼多,再不練功不行喔,開始要教你怎麼練「設定」動作嘍,下次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