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是由上往下、由後往前,然後在由下往上類似拋球動作的運動平面。
它包含二度運動空間分別是「額狀面」與「水平面」,類似的運動有保齡球與壘球、慢速壘球的投手丟球動作。
我們以保齡球的動作為例,眼睛視線所面對的目標也是正面的,但是丟球的軌道正好與籃球相反,而且以手臂為軸所產生的「圓形軌道」比籃球大,必須先由身體後方擺動手臂向上,然後再由後上向下擺動將球丟出,最後手臂再由下擺動向前到身體的上方,我們稱它為「保齡球平面」,它包含「前>後」與「上>下」的面。(圖1)
想像一塊大板子貼在手掌上,去感覺這個「面」運作狀態,再思考手臂所產生的軌道與這個「面」兩者的關係,就能暸解什麼是「保齡球平面」!(圖2、3)
我們看電視那些保齡球高手以投出左曲球最為普遍,但別誤會球的旋轉是來自手腕的扭轉,而是手指放離的瞬間產生,球的旋轉力是來自於姆指、中指和無名指之間脫離球的技巧,所以球放離的瞬間去扭轉手腕可說不具任何意義(丁吉塔,1998)。(圖4)
請一位從來沒有投過保齡球的初學者,叫他投看看,我們不用去談那些深入的基本動作,就看他將球向前投出的直覺,你會發現他一定會自然將手臂擺向後,並且手腕向後「伸」,接著手臂直直擺動向前,手腕自動向前「屈」並將球丟出,不用管球丟的如何,只要觀察他在這個「運動平面」上所產生的直覺,那是一種「直線球」的丟法,是一種最單純的投球方式,也是初學者入門的必要練習。(圖5、6、7)
如果還不懂這個平面,那我們再做一個簡單的由下向上「拋球」練習好了。
拿一顆籃球,面對一面牆,在正前方找一個目標並向前「拋出」,想想看你的「拋球」直覺是什麼?
第一,是不是盡量保持手臂「拋出」球的軌道是直直的對著目標?
第二,手腕將球「拋出」的瞬間是不是盡量維持單純的「伸」>「屈」動作,而不會做出任何「翻轉」(東方德,2005)?
如果只是向前拋出而且目標範圍很大的話,當然身體做出任何的拋出動作都可以。
但是如果目標縮小而且規定每次都要命中目標的話,就必須去考慮其影響的因素。
其影響的因素一定與「擺動的軌道」與「手腕的拋出動作」脫離不了關係!(圖8)
手臂擺動的軌道是正確的但是手腕拋出的動作不正確,或是手腕拋出的動作正確但手臂擺動的軌道不一致,都會影響球的準確性與命中率。
要如何才能提高球命中目標的準確性與機率?
由於球是「圓形」體,它的重量、位移、旋轉所形成的運動方式存在各種可能,當球在我們的手掌中「拋出」,其手腕與手指在脫離球時,會依個人本身不同的身體「屬性」與「直覺」,而產生各種可能的拋出方式。
但為了要提高準確性與命中率,得要找出適合的拋出方式才行…….。
而一塊板子則是「方形」體,它所形成的運動方式比較單純,當它貼在手掌上,即使每個人的身體「屬性」不同,但板子在我們手中只會產生一種「直覺」,只出現唯一的一種拋出方式,那就是手臂與手腕做出類似由下往上「搧風」的方式。
當你在「拋球」時,想像一塊大板子貼在手掌上,想像你由下而上拿著大扇子做「搧風」的動作,就能幫我們找出適合的拋出方式!(圖9)
在面對這種運動平面,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直覺,那就是「板面的運動方向」與「軌道的運動方向」是一致的,只要兩者的運作不一致,例如拋球時手臂所產生的「圓形軌道」,由「後向前」、「下到上」將球拋出時,手腕動作卻做若干變化(也就是做些翻轉的動作),而不是單純的做「伸」與「屈」的動作,則那塊想像的板子也會產生變化。
這兩者不一致,可能就會影響球的準確性。
這種屬於「前>後」「上>下」的運動平面也很接近眼睛垂直於目標的視線,所以我們在「眼睛的視覺」、「手臂擺動軌道」、「手腕伸屈動作」與「身體各部位動作」的配合上,四者較容易產生協調的動作而且也較容易控制其準確性。(待續)(圖10)
參考書目
丁吉塔編譯(1998)。保齡球技術入門。信宏出阪社,台南。
東方德編譯(2005)。籃球基本練習法。信宏出阪社,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