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小學棒球隊為什麼比較不鼓勵投手投出變化球,原因就是小孩子肌肉還在成長階段,其身體各部肌肉還未發展健全,尤其手臂肌肉還不夠強壯,投球在加速度時太常做「內收」或「外展」的動作,很容易導致受傷而影響運動生命,不要說小孩子,就拿大聯盟球員好了,我們也會常常在報紙上看到某個投手手臂痠痛或受傷需要開刀治療的消息。

如同高爾夫揮桿中的揮擊動作,我們觀察到許多球友在練習場打完會有左手肘痠痛的跡象(右打者),也有人會集中在右手,這些都是運動傷害要形成的警訊,究其原因,我們發現幾乎都是在起桿時手腕翻轉(左手背向天),當然手腕也會形成一個角度而產生力矩,接著上桿到頂點,然後累積身體的力量,當要下桿時角速度累積在擊球瞬間,雙手是釋放這股力量的最後關卡,結果打擊者做出強力的手腕翻轉動作,在擊球後瞬間變成右手背向著天,也就是手腕「內收」與「外展」變成他擊球的主要動作!(圖1、2、3、4)









其實他也不得不做出這個動作,原因是在起桿一開始,他就讓自己的桿面呈先「打開」的狀態,如果他不在擊球瞬間趕快做出「關閉」桿面的話,那球一定變成右曲球,為了要避免右曲球,打擊者拿出木桿或長鐵桿更會加強這樣手腕翻轉的速度,如果是一位手臂肌肉不強壯的人或者是在練習場練太多而肌肉開始疲勞時,就會有運動傷害的產生。(圖5)



就好像拉一條橡皮筋,一手固定,一手將橡皮筋拉直伸長,橡皮筋兩邊我們比喻為「橈側屈肌」與「尺側屈肌」,兩條肌肉的作用都負責手腕做「屈」的動作,當作「伸」、「屈」動作時,兩條肌肉就像橡皮筋那般拉直伸長的方式來作用,所以肌肉以這個方向伸展比較能受力,且產生的力矩也比較大,作用的力量大小以肌肉的延展性而定。(圖6)




現在換一個方式,一手固定,另一方面伸長拉緊,一方面也用力扭轉看看,看看橡皮筋的反應…..

橡皮筋兩側是不是也跟著扭轉? 

當你在擊球時做手腕翻轉的動作時,這兩條肌肉就是呈現類似的狀態,因為這兩條肌肉在近端(接近身體中心)的附著點是連在一起,當上桿過程中「橈側屈肌」在做「外展」動作時,「尺側屈肌」就會被扭轉到,而當下桿時,「尺側屈肌」在擊球那種用力的狀態時,「橈側屈肌」就會被反震到!(圖7)



由這個實驗可以看出,「橈側屈肌」與「尺側屈肌」這兩塊肌肉在用力時較適合伸展與彎曲的動作,比較不適合做強力旋轉的動作。我們經常看到球友手部痠痛的痛點大部分都集中在手腕與手肘這個痛點,那是因為集中在這兩條肌肉的近端與遠端附著處。(圖8)



我們要強調的是,雖然上桿到擊球後手腕翻轉動作也能產生力矩,但是與「伸」、「屈」動作所產生的力矩比起來,比較容易造成手臂的運動傷害。

「可是,我覺得這樣翻轉手腕的動作讓我在上桿時很輕鬆自然啊?」

這要從「運動平面」講起!(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建造揮桿 的頭像
    建造揮桿

    高爾夫教學的部落格

    建造揮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