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再進而解釋『只要擊球者事前的訓練(練動作)有準備充足,臨場時並設定符合他目前能力可以達成的目標,自然能增進其成績表現。』這句話的理論基礎在那兒。

按照前文(5),那張「運動的焦慮與覺醒對成績表現影響路線圖」與「主、客觀的競賽情境」(盧俊宏,1994)的解釋來推論-(圖1

 我們用個例子來解釋,今天有一位新手來練習場練球,他所要學習之高爾夫的性質,是一項需要繁複技巧和肌肉精密控制的運動,要把它打好的技術門檻很高,要入門也非常不容易。

再客觀的來看這位新手,他本身的運動細胞很發達,七號桿隨便一揮就超過150碼 ,所以他的身體協調性與肌肉能力非常好,但是注意看他所擊出的球常常出現嚴重的右曲…..

於是再進一步觀察他的揮桿技巧,發現他的『揮桿前準備動作』包含握桿、站姿、瞄球的動作就有擊出右曲球的傾向,他的『揮桿動作』卻有強烈防止右曲球的意圖!

這種矛盾的揮桿方式以及他那追求距離而不在乎球飛行誤差率的練球經驗,客觀地來說,這位新手是一位傾向追求「強力擊球」型而不是追求「穩定控制」型的打擊者。

如果這位新手來練習場練球的態度是:「唉呀!剛下班工作好累啊!」,動機是:「今天只是陪客戶來玩玩而已」,目標設定是:「隨便打一打就回家了……

此時這位新手其客觀與主觀的運動情境兩者相互作用,他的「覺醒(壓力)」與「成績表現」兩者的關係,可能就處於如圖中位置的附近。(圖2


如果他來練習場練球的態度是-「嗯,今天精神很好,女朋友又在後面看我打球,這下可好好表現一番喔….」,目標設定是:「七號鐵桿看能不能打過150以上的距離!」,動機則是:「只要打得比別人遠就很有成就感!」

能把球用七號桿打到150碼 的距離本來就是他可達成的能力範圍,只要他把注意力集中(覺醒升高)在身體的協調性與韻律感,其客觀與主觀的運動情境兩者再相互作用….

其「覺醒(壓力)」與「成績表現」兩者的關係,可能就處於如圖中位置的附近,你會看到他不時把球打到150碼 以上的距離而露出得意的笑容,這就是「覺醒(壓力)」是處於他最適當水準的時候。(圖3

待續

參考書目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建造揮桿 的頭像
    建造揮桿

    高爾夫教學的部落格

    建造揮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