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照著「揮桿模型」的邏輯來學習---
「握桿」的目的,就如同套在模型上的球桿要方正,不能有絲毫偏差。
而且套在模型手臂上的球桿不能拴太緊或太鬆,也就是說除了握桿要方正外,手也不能將桿子握的太緊或太鬆,太緊會讓身體僵硬,而太鬆會讓桿子在上桿頂點不穩定。
通常一開始練習握桿即使握的正確都會有握的太緊而僵硬的問題,那是生疏的原因,只要多加練習分解動作就能慢慢習慣成自然(如圖1)。
「站姿」的目的,如同我們要「揮桿模型」的底座穩定,尤其在擊球時不會亂晃。
就像一個人在擊球前,站姿就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在揮桿時身體也會不由自主的晃來晃去(如圖2)。
而「瞄球」的目的,如同我們要「揮桿模型」瞄準好目標。
如果身體所瞄準的方向,其實不是我們想要的目標位置,但我們卻以為自己是瞄準那個位置(因為我們沒有第三隻眼睛來到球的後方觀察自己到底瞄的對不對),所擊出的球當然會有所偏差(如圖3)。
球王尼克佛度說的很貼切:「無庸贅言,即使瞄球姿勢、握桿和揮桿動作都完美無瑕,倘若瞄準方向錯誤,一切都將前功盡棄。這似乎是個顯而易見的道理,但是卻經常被許多球友們所忽略。」
所以,身體的瞄準其實是最難的,它更需要花時間去練習分解動作。
既然要「揮桿模型」揮桿固定,而球的位置當然也要固定,擺在球後方的桿頭也要擺正確,不要太翹起或往前倒,而身體與球的距離也要固定,不能太進或太遠(如圖4)。
想想看,人要做到揮桿固定已經夠難了,如果再加上球不固定,球桿擺設不固定,身體離球遠近不固定,當然會越學越複雜。
在此強調,文章的內容與觀念主要是針對新手的朋友,初學者剛開始入門接觸,我們希望他能學到最正統的方式,一切都是方正與固定的原則。
當然在實際高爾夫球場擊球,球的位置與人的站姿可能會依狀況而有些微改變,但是以初學者而言,只是在練習場打球,去學習那些改變還不是時候,最重要的,應從方正與固定的原則開始。
未來當他學習正統的方法達到有一定的程度,自然就會慢慢找出屬於自己的揮桿方式(例如他想把握桿改為強勢一點,好讓球飛的更遠),無論如何改變,只要他自己認為能將球打的更直更遠那是對的。
我們比較不建議初學者一開始就學習某種獨特的打法或觀念,因為此打法可能只適合某些人,並不代表適合所有人。
如果您打球多年,覺得自己目前有在握桿、站姿與瞄球方面的觀念上不是很確定且動作不是很正確的情形,而且球怎麼練都不見起色,還有越練越不知道到底要怎麼做才是對的煩惱……
建議您真的要好好靜下來想一下….,問題要解決有先後順序,有它的因果關係,有其輕重緩急…..先暫時停止練球,否則會越練問題越多、煩惱越多….。
想要真正的把球打好(而不是今天好,過幾天又跑掉了),就必須要有正確與穩定揮桿動作……
而想要有正確與穩定揮桿動作,卻沒有正確與穩定揮桿前準備動作(握桿、站姿與瞄球)怎麼行!?…….
我們可不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比喻,假設握桿60分,站姿60分而瞄球只有50分,平均下來不到60分,那接下來的揮桿擊球會超過60嗎?
◎請務必注意我們以下要說的語氣強度………
我們所說的握桿、站姿與瞄球動作練習,不是指那種自己比一兩下或有人指導一兩次就可以再繼續去打球了。
而是那種….必須要花時間與毅力去苦練分解動作的那種….。
我們曾經做過實驗,三合一的分解動作練習法要累積練習至少一千次以上,這些動作才會真正地融入身體裡,而到那時擊球才會真正產生效果,如果每天練習五十次,就是二十天。
如果您工作忙,那就每天練習二十次,就是五十天,也就是說至少五十天後才會感覺真正的改變。
投資這段時間與您未來的高爾夫生涯比起來,其實根本不算什麼,不過它卻能一次解決您的第一型誤差,您說這個投資值不值得呢?
未來的章節,即將要教您揮桿動作的分解動作練習法,我們會把這個三合一動作融進去,到時候把揮桿動作組合起來一起練習就不會那麼枯燥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