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認為我們所提出的「運動學習公式」符合邏輯,就能知道,要降低誤差不能僅僅知道它、或瞭解它而已 

也能夠知道,在練習場邊打球邊修正自己的錯誤動作,其實效果是很差的。

應該要確實地起身練習分解動作,並將握桿、站姿與瞄球的動作步驟練的滾瓜爛熟,才能真正具體的降低您的第一型誤差
 

在市面上所看到的任何有關運動的教學VCD(如太極拳、韻律舞蹈、國際標準舞、游泳等等),那一個不是先練分解動作的? 

先練分解動作,然後再練習把每個分解動作組合起來,等練熟了再實際操作
 

如果您有學習過別項運動的經驗,一定認為無論什麼運動,學習應該如此
 

那為什麼學習高爾夫這項運動卻反其道而行呢?? 

雖然無法像「揮桿機器」那樣把誤差率降到那麼低,我們也只能盡量去朝這個方向去做


也許有人會認為,人怎麼可能像揮桿機器一樣,用同一個模子去擊球,每個人高矮胖瘦、肌肉協調性與強度都不同,揮桿動作與方式當然各有不同風格


我們也同意,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揮桿方式,但是以新手來說,要培養他養成正確動作的習慣應該要有系統、有方法,而不是毫無章法。 

在這裡,我們已經找出一條有系統的方法,我們將各家理論歸納出一些高爾夫揮桿法的共通準則,學習者可以先從這些準則來學習,待融會貫通後,漸漸就會發展出自己的揮桿風格。
 

只要不偏離『球的飛行原理』與『揮桿原理』或倒行逆施,再加上『有效的練習方法』,就能夠根據個人的差異去發展出自己適合的揮桿動作。

如同我們在前篇所提到的
 

就好像蓋房子一樣,大家在房子「內在」的建造原理,如地基、房子骨架都是相同的,但是「外在」就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房子的形狀等等 

無論那一種門派,「內在」方面大家對「身體骨架」的原理是相同的,只是「外在」動作上有些不同。
」 

就好像學英文一樣,它的音標、文法、句型結構的原理是相同的,但坊間就有幾十種教你學好英文的方法。 

【建造揮桿】
就是在提供一種學習法,希望您有效率地學好高爾夫!
 

我們實在已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做過不下百次的實驗


儘管受盡折磨,最後還是發現唯有這個方法,以老手來說,能降低揮桿誤差的成功率較高,而新手一開始就按步就班來學那就更好。 

這個方法其實有個缺點,就是自我練習分解動作的過程是非常枯燥乏味與無聊的!

如果您只想速成地趕快到練習場學會打球,這個方法當然不適合您!

但是如果您想學好高爾夫的動機夠強,或是已經找遍了各種方法、尋遍了名師與用盡力氣的想降低自己所擊出球的飛行誤差也還是不管用,在還沒有找到比這個更科學的方法前
…..

那就請您委屈地先用看看這個方法吧!

雖然枯燥無聊,感覺練的很辛苦,或許您已慢慢步入另一層新的境界而不自知
..

未來如果有人發現更好的練習方法,可以具體的降低揮桿誤差,而且又不用那樣無聊辛苦地練習分解動作,並造福所有喜愛高爾夫的朋友,我們會比任何人還高興!!

我們試著用「揮桿模型」的影片慢慢幫您導入「瞄球」這個主題,「瞄球」其實是與「握桿」、「站姿」一體的,三者之重要性缺一不可,學會了「握桿」、「站姿」,但是「瞄球」卻做不好,其實跟全錯沒有差別。

所以我們要教您的是「握桿」、「站姿」與「瞄球」三合一的分解動作練習法。

但是,我們希望您在還沒有開始學習即將要教您的「三合一的分解動作」前,能夠確立「揮桿前準備動作比揮桿動作還要重要」這個觀念,「揮桿前準備動作」做的越好,才能確保往後我們教的「揮桿動作」練習有效而不會白費。

再看一次模型,這次我們加了「人」來比較看看,也請您想想
…..

世界上的高爾夫一流好手,即使像
Tiger Woods那樣的頂尖球員,也是戰戰兢兢地怕自己的揮桿動作跑掉,而隨時隨地在調整與修正自己的動作,他們為的是什麼?

當然是希望像「揮桿機器」般,穩定地每次都打出又直又遠的球。

想穩定地每次都打出又直又遠的球,絕對與前篇所提的「內外在條件」脫離不了關係。

但是如果「握桿」、「站姿」與「瞄球」有誤差,接下來要學會控制「內外在條件」就會打折扣,而即使有了好的「內外在條件」,如果不小心有誤差(如瞄球),也不會好到那裡去
……

喔?!是不是講的太含蓄了點,而讓您不太懂………..

講白點好了,「握桿」、「站姿」、「瞄球」學不好,是永遠無法打好高爾夫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建造揮桿 的頭像
    建造揮桿

    高爾夫教學的部落格

    建造揮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