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揮桿模型」那擁有幾近完美的「內外在條件」。
我們會在第三章之第二節『揮桿原理』中,以「內外在條件」為觀點,好好地為大家剖析它的邏輯在那裡。
而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教您怎麼做到!
如何透過自我訓練的方式學會控制「內外在條件」?是【建造揮桿】教學的核心,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我們會在第四章中揭露。
但即使是全世界最簡單的揮桿,在還沒開始揮桿前誤差就已經產生,所擊出的球也不會好到那裡去…..
所以,目前還有比學會擁有「內外在條件」更重要的事…..
在第二章『矯正誤差』我們談到的「第一型誤差」,在您還沒有揮桿前,也許握桿、站姿與瞄球之間誤差就已存在了。
就好像一台「揮桿機器」,如果它的底座沒有安置好(站姿),它的方位沒有調整好(瞄球),以及套在機器手臂上的球桿套歪了(握桿)….
而要調整它很簡單,只要在它擊球前把底座架好,方位調整好,將套在機器手臂上的球桿轉為方正,就可以馬上降低誤差率了,但是…..
以「人」來說,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因為,以機器來說,如果打出的球飛行錯誤,測試人員會檢察機器那裡出問題,然後修正錯誤,再讓它打擊看看,經過評估後如果球還是飛行錯誤就要繼續調整,而如果飛行正確就可以讓機器繼續打擊(如圖1)。
這個控制流程也許10分鐘就能輕鬆搞定了,但人本身卻不行,因為中間還多了兩項無法控制的變數(如圖2)。
如果球飛行有誤差一直無法修正回來,那就有可能跟一、二、三型誤差有關,如果檢討發現是握桿錯了,馬上修正回來,不見得就能馬上在揮桿打擊中見效,因為「習慣性」與「動作協調性」是主要的因素(初學者還好,反正都不習慣)。
錯誤剛修正回來,因為對新的動作不熟悉,在打擊時動作就無法協調,而一般人在練習場打球時,通常都會把注意力放在「球飛的遠不遠」、「飛的直不直」上,而且都認為自己可以像「揮桿機器」般,修正完就能馬上擊出好球了而直接跳過「習慣性」與「動作協調性」兩個階段,所以結果總是挫折感十足。
我們認為無論那一項運動要學的好,最好依照著運動學習公式來學習(如圖3)。
以握桿、站姿與瞄球來說,如果發現自己有某個部分錯誤,最好照著圖中的循環來進行。
首先發現錯誤,然後針對錯誤做修正,再練習正確動作的分解練習,等熟練度至少有六成以上的程度,再去練習場實際打球看看,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也許會不順暢(不過我們保證絕對比沒有事先練習而邊打邊修正好),但由於事先有複習過,對正確動作已很熟練,打擊時動作的協調性與節奏慢慢就會出來。
如果所擊出的球感覺不錯,表示您有對症下藥,而且這樣的練習奏效,之後再一直加強動作的「習慣性」與「動作協調性」,之後就會發現球飛行的誤差越來越少。
今天練完球後,由於事先有先練正確動作,對於今天動作上的缺點,身體中敏感的反射神經一定會有所知覺,回家有空再針對需要再修正的地方練習分解動作,熟練並再組合之後,下次再去練習場打看看….
就這樣不斷地循環重複這個流程…..
----修正>練習分解動作>熟練組合>實際打球>檢討---
我們認為唯有這個方法,才能幫助您真正的降低誤差!
再欣賞一次「揮桿模型」吧!這次我們加上了箭頭指示,目的是希望用您的「直覺」去思考---
◎正確的身體瞄準應該如何?
◎是不是平行瞄準最好?
◎那身體與目標平行的感覺到底是什麼?
◎球的位置應該在那兒?
◎如何讓桿面方正的瞄球?
◎木桿與鐵桿的瞄球位置有那些不同?
我們也將歷代球王如Ben Hogan、Jack Nicklaus、Gray Norman、Nick Faldo以及名教練David Ledbetter對於瞄球看法的圖片畫出來,您可以將他們的看法與「揮桿模型」兩者比較看看,看有沒有發現一些概念相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