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為什麼越注意動作反而越打不好」這個幾乎有打高爾夫的人,都曾經歷過的現象….

我們以之前所提到的『倒U字型理論』來解釋高爾夫揮桿的話,

當「覺醒」很低時(壓力或焦慮很小時),在「隨便揮」、「隨便打」的心態下,「擊球」表現通常也不理想。

當注意力提升,「覺醒」上昇到最適當水準時,例如….

心中浮現鬥志,視線焦點在於你想要達成的目標,精神注意力集中在全身整體動作的協調與律動上(不在乎某個動作上的細節)……

在這種心理狀態下,通常「擊球」效果都會比較好。

但「覺醒」又再度升高時,「擊球」表現又開始下降了….

為什麼打的好好的,「覺醒」會升高呢?

上篇我們談到「動機」這個因素,再說的深入點,就是一個人在某運動情境下(例如在練習場練球),「想進步」、「想做得更好」的動機越高,那麼接下來他的「行為」或「心理處置策略」如何,將影響他的「覺醒」生理反應程度。

「行為或心理處置策略?」你心中或許會問。

例如一位新手,「想做得更好」的動機很高,但是本身對於自己所設定把球「揮擊向的目標」定的標準太高或不切實際…..這就是一種「心理處置策略」的不當。

「ㄗ!為什麼球都飛不到150碼 ,而且一直偏右呢?」

接著他的「行為」,會開始去注意身體動作上的每個細節,而忽略了整體動作的協調與韻律感,

於是他心裡想著:「下一顆球我要注意頭不要動!….還有握桿要放鬆!….手臂一定要夾緊身體….上桿頂點球桿要與目標線平行….收桿要把球桿收到脖子後….

標準定得太高但本身的「技術實力」卻無法應付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此時「覺醒」通常會從「輕鬆靈活」的生理程度上升到「僵硬不自然」。

所以這又回到到第一篇我所強調的『球飛行的誤差率』問題…….

例如一位新手揮桿動作純熟度不高,『揮桿擊球』(包含『揮桿前準備動作』與『揮桿動作』)的誤差率相當高,所擊出『球飛行的誤差率』也相對提高

以客觀的角度看他,他的「握桿」錯誤加上「瞄球」不正確(其實身體本來就瞄向目標右側了),接著「起桿」時身體重心逆轉,雙手「設定」手腕翻轉等等原因….

這種動作上的誤差表現,所擊出球的誤差率十顆有七顆右曲球,我認為那還是剛剛好而已……….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但如果他心理卻不那麼想,認為自己的誤差率應該是十顆要有七顆球是又直又遠的球,其「行為」上自然會一直拼命地打練習球,然後企圖「邊打邊修正」…..

這樣的學習之路,說真的,有人因此而成為高手也不少,但我也看過更多的人好幾年了至今還在原地踏步。

容我直接了當地講,那就是一方面對自己的技術實力不暸解,一方面又給自己錯誤的目標設定的結果。

當我的學員開始實際擊球時,我不會把目標設定在「要把球擊向多遠與落點」上,對他而言,那是對他「技術實力」過高的要求與不切實際的『目標設定』。

我會請他將注意力先集中在『揮桿前準備動作』的「握桿」、「站姿」、「瞄球」組合動作的六步驟上。

也就是說,他一樣有擊球動作,一樣要將球打出去,但我將他設定的目標在擊球前的『例行動作』上-「前面六步驟的正確性與熟練度如何?」

至於球打的「好不好」、「遠不遠」、「直不直」並不是他這個學習階段要注意的事!

「只要把球打出去就很好了!」我鼓勵他…..

我接著說:「但是你一定要把之前我們練的六步驟做好喔!」

所以前題是,這個人事前有沒有經過六步驟,包含「握桿」的左、右、雙手個別訓練與「站姿」與「瞄球」整合的正統訓練。

經過「事前的訓練準備(練動作)」與給他合適的「目標設定」,當學習者在練習場要實際擊球時,比較不會處於「覺醒」過高的狀態,這是我將「理論」與「實際教學」結合的寶貴經驗!

學習者「想進步」、「想做得更好」的動機依然很高,但是經由「練動作」的訓練過程,讓他事先對動作產生熟悉,進而對陌生動作的熟練度與正確度提高,自然產生「信心」。

有了「信心」,他的「焦慮」自然降低,「覺醒」自然不會上升到「身體僵硬」、「心跳加快」、「肩膀緊繃」、「血壓上升」的狀態。

(待續)

參考書目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建造揮桿 的頭像
    建造揮桿

    高爾夫教學的部落格

    建造揮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