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籃球運動中,站在罰球線內對著籃框投籃的心理狀態,很接近高爾夫運動當你站在練習場的打擊位時要擊球的心理狀態。

因為它們都是站在一個定點,將球投與打向目標,

接著下一顆要投(打)時,可以重新設定準備動作,整理情緒與調整身體節奏。

我們現在就來對照看看

第一種,你一點都不在乎球往那飛,只要能打出去,球有飛高就好!

新手初拿球桿,心理充滿新鮮與好奇感,總想去打看看,心中沒有「焦慮」反而充滿期待,由於對高爾夫認識不深,反而腦子裡沒有任何雜念,球打擊出去後,也不在乎它到底飛遠與落點在那,只要球有擊飛出去就心滿意足了!

這種心理就是「倒U字型理論」的低壓力(低覺醒)狀態,心中充滿期待沒有壓力,雖然成績表現不好(只想打飛出去或打遠而已),但心情愉快,反而能達到休閒娛樂的效果。

無論任何事務,我認為每個人都有想「做得更好」或「想進步」的動機與需求,因此在運動心理學裡,「覺醒(壓力)」一詞常和「動機」交互使用(盧俊宏,1994)。

「動機」意指一個人對某項事物(例如高爾夫)的思想、感情與活動的程度與傾向(盧俊宏,1994)。所以,一個人想學好高爾夫的動機高低將影響他進行學習、持續與參與的強烈與否。

而「覺醒」則指參與運動當時情境(伴隨參與的動機強烈與否)的生理反應程度(盧俊宏,1994)。

例如,某位新手真的很想把高爾夫學好(動機強),經過初接觸的經驗之後,他會自個兒去搜集資訊,他會開始去請教別人,去買書、看雜誌、上網搜尋或者請教練….並開始大量打練習球…….

於是越懂越多,越練越深入,他心裡已開始注意越來越多的細節….

「右手V字形要指向右肩還是下巴?」

「身體重心要多少重量分配在左腳?多少分配在右腳?」

「七號桿球要擺在兩腳中間,那八號桿要往後移多少?」

一般新手為了追求進步(動機強),在練習的過程中,被迫於一方面要專注於擊球(要把球打飛出去),一方面則要注意球飛行的方向,另一方面又要開始注意揮桿動作的每個細節(覺醒升高)…..

這種情境下,雖然無法如正式嚴謹的研究般,在實驗室裡靠儀器去測量這個人的EKG(心電圖)還是EMG(肌電圖),進而從生理指標去推測他的「覺醒」狀態…..

光用肉眼觀察,其實就可以直覺到這個人的「覺醒」已經很高了。

你會等了半天還未見他出手擊球,只見他開始「不乾不脆」、「考慮再三」、「眼睛瞄了再瞄」、「身體越來越僵硬」,    …….

總之你再也看不到他初接觸時那種隨性、輕鬆,並快樂地擊球了。

還沒開始揮桿,還只是『揮桿前準備動作』而已喔,「覺醒」就可能已經上升超出「適當水準」…..

那可想見接著又要注意『揮桿動作』去擊球時,想像其「覺醒(壓力)」會有多高!

說到這裡,似乎就能解釋「為什麼越注意動作反而越打不好」這個幾乎有打高爾夫的人,都曾經歷過的現象。(待續)

參考書目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建造揮桿 的頭像
    建造揮桿

    高爾夫教學的部落格

    建造揮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